记者:首先祝贺中国农机化协会首个团体标准发布!业界对此事比较关注也有一些疑问,这些年国家财政资金在标准方面的投入很大,农机化领域制定的标准不少了,中国农机化协会为什么还要发布团体标准?
刘宪:谢谢你的祝贺。你的问题也正是我们曾经的困惑,我们也犹豫过协会有必要劳民伤财搞团体标准吗?后来弄明白了,团体标准既是一种创新,更是一种制度安排。农机化协会团体标准建设不仅仅是给行业补充几个急需的标准,更深远的意义是丰富了农机化标准体系的构架。我想或许再过些年将会看的更清楚这件事情的价值。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决定性作用,有许多事需要做,这是其中之一。
目前多数发达国家采用的是自愿性标准体系与国家管理结合的标准化运行体制。国外的实践案例和成效说明团体标准是极其有效的。以美国为例,它的标准构架主要包括以美国国家标准学会(ANSI)为协调中心的国家标准体系、联邦政府标准体系和各专业团体的专业标准体系。美国标准体系有两个我们没有的特色:一是市场性,二是自愿性。市场驱动的标准体系可以响应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主导着美国的创新性,提高美国贸易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提高美国社会的生活质量。一百多年来,美国这种特有的以政府和私营部门为基础,市场驱动,坚持世界公认的标准制定原则的标准体制,在美国的经济发展和全球经济地位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我们应该研究和有选择地借鉴他们的经验。
2015年国务院发布了《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方案》,《方案》明确了与国外自愿性标准基本对应的团体标准,这是标准化深化改革的重大举措!据权威机构的信息,刚刚过去的2016年,我们国家在中国标准体系中首次引入非政府标准这一类型,激发了市场主体活力。全国39个学会、协会等社会组织和产业技术联盟积极开展试点。截至2016年底,378个社会团体在全国社会团体标准信息平台上注册,发布了451项团体标准。从我们行业情况看,协会组织开展团体标准工作,能很好的解决现行标准化工作过程中存在的标准立项和更新周期长、标准化活动社会参与程度不足,反映市场需求不够灵敏等问题,有利于建立政府主导制定标准与市场自主制定的标准协同发展、协调配套的新型标准体系。
通过学习领会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加强标准制定精神,国务院《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方案》中关于培育发展团体标准的工作要求,以及国家质检总局、国家标准委联合下发的《关于培育和发展团体标准的指导意见》,我们认识到中国农机化协会制定团体标准不是可有可无,而是大势所趋,势在必行。我们常常说,协会办会的宗旨是市场第一,服务至上,真正践行我们的宗旨就必须把团体标准的工作抓紧做好。
记者:您可否具体谈谈农机化协会团体标准用处?
刘宪:中国农机化协会团体标准的创建符合市场经济要求,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应用前景。具体来说,农机化协会团体标准主要价值在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为农机化重大项目的实施提供技术支撑;二是为开展行业自律活动提供技术支持;三是为农机,农艺和信息化三者有机融合提供技术平台;四是为会员单位的产品和服务贸易提供技术文件。
我想,随着国力的增强,我们行业开展国际技术交流合作的事项,也会逐年增多,协会的团体标准将来肯定会派上用场。
记者:同在一个领域,农机化协会团体标准会不会与现行的行业标准冲突?
刘宪:我理解团体标准与行业标准不冲突,其重要原因是两者性质不同。行业标准有强制性或推荐性标准,团体标准是自愿性标准。从本源上讲标准是技术性的东西,其强制性、推荐性或者自愿性都是外界赋予的,中国农机化协会的团体标准是自愿性的,这是它的特色。当然,一旦经法律法规或合同确认,在确认的范畴内就是强制性的标准了,这时候团体标准的用途和性质会有新的变化。
现阶段协会团体标准是农机化行业标准的补充和完善。前面我也介绍了,发达国家的标准或国际标准大都是自愿采用的。TO/TBT(关于贸易中的技术壁垒协定)中所指的标准也是自愿性的。我国的标准体系是上世纪中叶模仿前苏联模式建立计划经济体制同时建立的。从性质上讲一开始是强制性的,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对外开放,从单一强制演变为推荐和强制并行。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增加自愿性标准,融入全球化是发展的必由之路。
具体到我们协会,也有自己的关注点,行业的现行标准生产型标准居多。随着经济体制的转变,需补充满足市场或消费者需要为宗旨的贸易型标准。贸易型标准应具备:对市场经济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对顾客具有良好的服务性,能顺应市场的灵活性和参与市场的竞争性,具有运作上的简便性和技术上的激励性。据我了解,农机领域的一些跨国公司将标准分为战略标准和战术标准,战略标准包括安全标准、环境保护标准;战术标准主要是具体产品及其生产管理标准,包括产品技术条件标准、试验方法标准、管理标准和服务标准,这类标准用于技术协调。例如拖拉机与农机具挂接(如农机具的前后挂接方式、三点悬挂)、拖拉机动力输出轴位置、形式及其安全防护、拖拉机安全标志标识、安全防护、防翻倾压垮、灯具的安装位置及要求和排放要求等。这些也是我们协会团体标准要借鉴的。在内容方面,可以考虑偏重于农机化软科学和设施农业、农用航空、农机合作组织、农机运用技术和维修保养等方面。
协会团体标准市场化的运作机制使其具有更加精准的指向和选择性,具有更加灵活可操作的修订和废除机制。此外,团体标准的适用范围以协会会员为主,也可以作为政府部门和其他社会团体从事相关活动时的参考和采信。
记者:协会制定团体标准有依据吗?需要什么流程?
刘宪:中国农业机械化协会于2016年11月正式获准通过了中国农业机械化团体标准相关资质。协会制定的《中国农业机械化协会团体标准管理办法》经过广泛征求协会会员意见、专家的指导和审定、面向社会公示并通过首个团体标准制定工作的检验,证明《团体标准管理办法》规定的内容和工作流程已较为完善,符合实际,可操作。
具体流程是收到标准立项申请后,协会技术委员会组织专家进行可行性论证;确认立项后,由标准发起单位牵头组织起草、完成标准征求意见稿;征求意见稿经过广泛征求会员、行业专家意见进行修改,形成送审稿,由协会技术委员会组织专家审定会审定,通过后形成报批稿,按照《中国农业机械化协会团体标准管理办法》,协会技术委员会审批通过,并进行公示和发布。
记者:如何保证协会团体标准制定科学有效?这其中有怎样的技术力量支撑和团队支持?
刘宪:制定团体标准专业人才很重要,特别是来自于企业、行业和科技前沿的各层次人才和专家,他们对行业发展有着更深切的理性认知和专业技术经验。现在协会和所属的8个分会拥有一批优秀的技术人才,但主要是工程技术方面的人,缺少生物技术方面的人。协会要通过制定团体标准,聚集人才,优化结构,加强队伍建设,才能更好地为行业服务。
同时,为确保团体标准的质量,协会设立了专门的技术委员会,负责团体标准的技术指导和审定管理。该委员会主要负责人和成员以专业人士为主体,有长期在一线从事农机化标准工作的技术人员,有管理能力强、担任全国性农机标准化组织领导职务的专家,也有一些资深的专业人士。他们具有参与制定本领域国际、国家和行业标准的丰富阅历,是中国农机化协会制定团体标准的技术主导和保障。
记者:我想问一个小概率事件,假设协会发布的团体标准不接地气,没人采信怎么办?
刘宪:这方面出问题的概率确实很小。因为我们是从农机化工作实际出发提出标准,广泛听取政府部门、企业、会员、合作社人员的意见。在标准制定过程中,通过开放和半开放的模式来保证标准制定的效率和质量。万一出现了因为种种原因无人问津的情况,协会将启动修订和废除程序,及时修订重新发布或者废除,并在原来发布的范围内再次发布新的信息。当然,我们不希望出现这种情况,所以归根结底还是要把好立项这一关。
记者:协会团体标准立项需要满足什么样的条件?
刘宪:中国农业机械化协会团体标准的立项不受指标和经费的约束,以满足需要为准。但有严格的前提条件,一是必须与现行法律、法规一致;二是与现行的标准不重叠、不交叉、不冲突,符合我国国情;三是申请立项的标准技术内容要经过实际使用和验证;四是要针对行业急需解决的问题。标准发起单位要说明情况,我们复核满足条件的就可以立项,不满足就算了,宁缺毋滥。为做好标准立项复核工作,协会要和行业标准化管理机构及有关社团保持密切沟通,跟踪现行标准的更新动态,保证立项准确。
记者:为何选择《农机深松作业远程监测系统技术要求》作为首发?这一标准的发布起到的作用是什么?
刘宪:《农机深松作业远程监测系统技术要求》最核心的作用是为深松作业提供技术支持。之所以选择这一标准首发,是和现阶段机械化深松作业的需求分不开的。
2016年,全国农机深松整地作业面积超1.5亿亩目标、信息技术第一次被大规模应用于农机作业,目前提供农机深松整地远程监测终端的供应商有40多家,监测终端装机总量达到了3.78万台套。黑龙江、山东、安徽、河北等省装备量均超过5000台套。去年全年远程监测农机深松作业面积达到5316万亩,约占当年计划补助面积的65%。
在此背景下,《农机深松作业远程监测系统技术要求》应运而生,这一标准正是为现阶段深松作业需求而制定,以团体标准的形式对作业监测系统提出技术要求,兼顾各企业平台和终端,提供接口和规范平台。这一标准也是农机、农艺、信息化三化融合的典型范例。
记者:2017年协会有哪些团体标准的计划?
刘宪:经过中国农机化协会技术委员会审核、同意2017年立项5个团体标准。包括:《温室开窗、拉幕用减速机》、《温室悬挂自走式微喷灌系统安装及验收规范》、《温室自动水肥一体机》、《温室电动拉幕系统安装及验收规范》和《农机深松作业远程监测系统技术要求》。同意立项不等于一定会发布,还要专家严格审定。没有立项的标准草案,如果行业有需求,我们还可以追加立项。
记者: 谢谢您接受我的采访,还有最后一个问题是关于团体标准经费方面的问题,您是否方便回答?
刘宪: 谢谢你提的这个问题,没有经费一切活动都无从谈起。必须回答。坦率地讲我们也有些发愁,但还是有一些办法的。
我们设想从几个方面解决团体标准的经费问题。一是团体标准发起及参与单位出资,二是寻求政府和社会资助,三是协会自掏腰包,我们把制定团体标准定位为一种准公益性事业投入。首个团体标准成功发布证明我们的筹措资金的途径是可行的。
感谢你的采访,也拜托你们广泛宣传这件事,让大家知道我们的想法和困难,给予我们更多的支持!
最后,我代表中国农业机械化协会,衷心感谢各位领导对协会团体标准制定的指导,感谢各位专家和技术人员的辛勤劳动。谢谢!
(信息来源:中国农机化协会网)